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95年度重訴字第283號
原   告 台灣金聯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丙○○
訴訟代理人 辛○○
      癸○○
      丁○○

被   告 乙○○
      壬○○
共   同  郭宏義律師
訴訟代理人
      池泰毅律師
複代理人  蔡子琪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清償借款事件,本院於97年11月3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乙○○應給付原告新台幣壹仟壹佰萬元,及自民國九十五年七月十八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
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被告乙○○負擔二分之一,餘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甲、程序部分:
一、按訴訟繫屬中為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雖移轉於第三人,於訴訟無影響。但第三人如經兩造
         同意,得聲請代當事人承當訴訟。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1    項定有明文。本件原告臺灣銀行
         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台灣銀行)於訴訟繫屬中之民國(下同)96年11月28日,將本件訴訟
         標的之債權讓與臺灣金聯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台灣金聯公司),有債權讓與證明書
         及公告可稽,原當事人均同意由臺灣金聯公司承當本件訴訟,則該公司聲請代臺灣銀行承當
         訴訟,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二、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一)被告同意者,(二)請求之基礎事實同
         一者,(三)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被告於訴之變更或追加無異議,
         而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視為同意變更或追加。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第1、2、3款、第2項
         定有明文。本件原告依消費借貸及保證之法律關係,起訴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
         同)1,100萬元及遲延利息、違約金,原告嗣於97年6月30日言詞辯論期日追加備位聲明為依
         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被告乙○○給付原告1100萬元及遲延利息,被告並無異議而為言詞
         辯論,依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2項規定,視為同意追加,應予准許,合先敘明。原告請求被
         告乙○○給付1,100萬元係依消費借貸法律關係,並追加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法院為擇一判
         決,且係本於同一之基礎事實,並非基於數種相異之事實,提出互不同容之數請求,應非預
         備合併之訴,原告乃於97年11月3日言詞辯論期日撤回備位聲明,仍依消費借貸法律及不當得
         利法律關係,請求本院為擇一之判決,核原告所為,係屬應受判決事項聲明之減縮,符合首
         揭規定,自無不合。
乙、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
(一)被告乙○○於93年12月30日邀同被告壬○○為保證人,向原告借款1,100萬元,約定借款期限
       自93年12 月30日起至123年12月30日止,每個月為1期,前5年為寬限期按月付息,第6年起分
       300期,依年金法按月平均攤還本息,借款後前2年按定儲利率指數年率,加個別加碼年率
       0.797%,第3年起按定儲利率指數年率加個別加碼年率1.447%訂定借款利率,並於定儲利率指
        數年率調整時隨之調整。如未依約償付本息,依借據第4條約定,除應給付遲延利息外,本金
        自到期日起,利息自付息日起加計違約金。本件借款於94年12月14日轉列催收款項,依約定
        該日起改按當日定儲利率指數年率加個別加碼年率1.447%,固定計收前所定之利息、遲延利
        息及違約金。被告乙○○自94年6月30日起即未依約清償,尚積欠本金1,100萬元及利息、違
        約金,依借據第7條約定已喪失期限利益,系爭借款視為全部到期,且被告壬○○係保證人,
        並拋棄民法第745條之先訴抗辯權,為此爰依消費借貸及保證之法律關係提起本訴。
(二)退萬步言,縱認系爭消費借貸契約未經合法成立或被告已撤銷因受詐欺而為之意思表示,系爭
       消費借貸契約嗣後已不存在,被告乙○○受領1,100萬元之款項即欠缺法律上之原因,依民法
       不當得利之規定,被告乙○○應返還所受利益1,100萬元予原告。原告給付系爭1,100萬元之款
       項,係基於兩造所簽訂之消費借貸契約,自難謂有何不法原因而為給付,更遑論系爭款項係被
       告夥同訴外人庚○○等以不實之所得資料向原告申貸,縱有不法原因,實僅存在於被告之一方
       ,無庸置疑。並聲明: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100萬元,及如附表所示之利息及違約金。
(三)另對被告抗辯之陳述略以:
    1.被告乙○○、壬○○於借據親自簽名、用印之對保,當時有原告之行員甲○○、訴外人己○○
       在場,依甲○○證稱對保當時已載明借款金額始由被告乙○○、壬○○名於其上,故借貸契約
       自屬成立無疑。被告辯稱係原告之行員甲○○擅自填寫內容,洵屬無據。又消費借貸契約為諾
       成契約,非要式契約,並不以訂立書面為必要,原告於93年12月30日將借款依被告乙○○指
       示如數撥入其親自開立之帳戶,本件消費借貸即已生效。依被告之社會閱歷,渠等若不同意本
       件消費借貸之金額及其內容,何以貿然簽名於借據等書據,且以房地設定抵押、撥付借款及繳
       息之事證鑿鑿,不容被告藉詞否認本件借款。
   2.凡以自己名義與人締約為債務之負擔,即對於債權人當然負契約上當事人應有之責任,至其實
      際享用債權金額之人為何人,原非所問,不得以所借之款係供給他人使用為詞,對債權人主張
      免責,據此被告辯稱渠為「人頭」云云,依法仍應負消費借貸契約當事人應有之責任。
  3.原告大甲分行經理黃嘉欽等人,與訴外人庚○○、己○○在台灣新竹地方法院(下稱新竹地院)
     95年度訴字第815號刑事案件被訴涉犯偽造文書及背信,致生損害於原告,並非詐欺致生損害於
     被告,被告依侵權行為請求損害賠償實無理由。原告依照被告簽借之金額,如數交付被告在原
     告銀行所開設之帳戶中,被告亦自認簽立借據及受領借款屬實,況證人庚○○在台灣新竹地方
     法院檢察署(下稱新竹地檢署)之自白狀亦說明購屋契約係被告與崇志建設公司簽立並持所購
     房地向原告銀行辦理借款,於貸款核撥後,被告以借款金額不足裝潢為由,才向售屋者要求解
     約不買,始由伊以投資心態承受,被告主張原告行員共謀詐欺,即屬無稽。
二、被告抗辯略以:
(一)被告乙○○、壬○○於「消費者貸款申請書暨約定事項」、「放款借據」蓋印時,該等文書並
       無任何金額、日期之記載,原告大甲分行領組甲○○、戊○○未據被告乙○○、壬○○授權,
       擅自填寫系爭「消費者貸款申請書暨約定事項」、「放款借據」之金額、日期,事後亦未將此
       情事通知被告二人,故被告乙○○、壬○○於該等文書用印時,根本欠缺契約成立所需之標的
       、意思表示等要件,故系爭消費借貸契約、保證契約自始即未成立。
(二)系爭「消費者貸款申請書暨約定事項」、「放款借據」所載金額、還款條件、利率等項,均由
       原告大甲分行領組甲○○、戊○○等人擅自填寫,並非被告乙○○、壬○○親自所為之意思表
       示,且事後原告亦從未通知被告,故原、被告間,針對消費借貸契約、保證契約之必要之點,
       自始即未合致,依民法第153條規定,系爭消費借貸契約、保證契約欠缺生效要件,應自始不
       生效力。
(三)縱令鈞院認被告等人有所謂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因屬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亦歸於無效。原告
       大甲分行經理黃嘉欽、領組甲○○等人,自始即知本件有分散貸款、集中使用之情事,且實際
       借款人為庚○○、己○○等超貸集團成員,本件貸款連繫事宜,不論係文件交付、放款事宜、
       利息繳納等,原告大甲分行領組甲○○均係直接與庚○○、己○○連絡,原告大甲分行經理黃
       嘉欽等人要求庚○○、己○○分散貸款,實際上,係為規避分行經理2,000萬元之授信額度權
       限,而在明知實際借款人為庚○○、己○○之情形下,指示該二人將單一貸款案件拆成數筆,
       以避免總行發現渠等之犯罪行為,然其最終仍係為遂其「分散貸款,集中使用」之不法目的,
       則該人等當然知悉本件實際貸款人為庚○○、己○○,被告乙○○、壬○○等人,僅係該人等
       使用之人頭而已。準此,原告大甲分行經理黃嘉欽等人於明知實際借款人為庚○○、己○○之
       情況下,故意為上開非真意之意思表示,並就此非真意之意思表示相與為非真意之合意,自屬
       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本件金錢消費借貸契約自始無效,保證契約亦無所附麗而歸於無效。
(四)原告大甲分行經理黃嘉欽等人夥同庚○○、己○○等人,以詐欺、背信、偽造文書等罪行,不
       法侵害被告乙○○、壬○○之財產權,使被告二人負擔原本毋庸負擔之債務,業據新竹地檢署
       調查完畢並提起公訴,前揭五人依法應對被告二人負擔共同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原告應
       依民法第188條第1項規定與前揭共同侵權行為人負擔連帶損害賠償責任。故被告依民法第188
       條第1項、第213條第1項等規定,基於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回復原狀請求權,除請求原告免除
       債務,以廢止其債權外,並拒絕原告履行債務之請求。
(五)本件被告二人係因遭受庚○○、己○○、黃嘉欽、陳金富、甲○○等共同侵權行為人之詐欺,
       而在文件上用印(用印當時,文件並無任何金額、日期之記載),倘若被告二人知悉該人等係
       以詐欺、背信、偽造文書等方法遂行其超額貸款之犯罪行為,則被告二人自不會為該用印行為
       ,被告二人於知悉庚○○、己○○、黃嘉欽、陳金富、甲○○等人之犯行後,旋即於95年7月
        24日依民法第92條第1項但書規定,撤銷被詐欺之意思表示,準此,被告乙○○、壬○○二人
        ,自無履行所謂借貸契約、保證契約之義務。
(六)被告否認原告有基於消費借貸契約撥款新台幣1,100萬元予被告,原告應就「被告係受有利益」
       、「受有利益係無法律上原因」等事實,善盡舉證責任。查本件係原告大甲分行黃嘉欽、陳金
        富及甲○○夥同庚○○、己○○等人,以詐欺、背信、偽造文書等罪行,因不法侵害被告之財
        產權原因,使被告二人負擔原本毋庸負擔之債務,此有甲○○、庚○○等人於刑事程序認罪在
        案,是以,基於民法第188條及第224條法理,原告就其員工出於不法原因而為給付者,依民
        法第180條規定,自不得請求被告返還。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兩造不爭執之事項:
(一)被告乙○○於93年12月9日在原告大甲分行開立000000000000號存款帳戶。
(二)被告乙○○在貸款申請書上簽名、用印。
(三)被告乙○○、壬○○在系爭放款借據上簽名、用印。
(四)貸款申請書金額與放款借據金額均為1100萬元。
(五)原告於93年12月16日核准本件借款。
(六)擔保系爭借款之房地於93年12月27日登記在被告乙○○、被告壬○○名下,並於同日設定第
       一順位抵押權2640萬元給原告。
(七)93年12月30日原告撥入被告乙○○於原告大甲分行之0000000000號存款帳戶1100萬元,次
       日被告乙○○帳戶之金額其中190萬元匯入江惠炫帳戶。
(八)本件借款自94年6月30日起即未繳納利息。
四、法院之判斷:
(一)系爭消費借貸契約、保證契約之金額、授信條件是否經兩造意思表示合致後簽訂?系爭消費借
       貸契約、保證契約是否成立生效?
   1.原告主張被告乙○○於93年12月30日邀同被告壬○○為保證人,向原告借款1,100萬元(同時
      被告壬○○向原告借款1,100萬元,由被告乙○○為保證人,另案審理中),約定借款期限自
      93年12月30日起至123年12 月30日止,每個月為1期,前5年為寬限期按月付息,第6年起分
      300期,依年金法按月平均攤還本息等情,並提出放款借據為證。被告乙○○、壬○○固不否
      認上開借據之簽名及印章為真正,惟被告乙○○辯稱:當時借據上並沒有寫金額,亦未告知
      借款金額,是朋友己○○說要伊幫忙,用伊名義買房子;只有姓名、住址是伊填寫的,借款金
      額並不是伊填的(見95年11 月1日言詞辯論筆錄)等語,被告壬○○則稱:不知道借據上面有
      無寫金額,庚○○叫伊簽名,因為是朋友要求伊幫忙,伊並未問貸款金額等語。經查,系爭借
      款為原告大甲分行員工甲○○辦理徵信及對保,為兩造所不爭執,甲○○因涉犯背信、圖利、
      偽造文書等罪嫌,於調查局台北市調查處於94年3月14日調查時陳稱:「前述陳裕泰等(指陳
      裕泰、羅澤修、吳德欽、李靜宜、壬○○、張世強)6件貸款案辦理對保時,該等對保書及借
      據上之申貸金額均係空白,其對保時間亦係空白,其實僅係請陳裕泰等人用印而已
,該等6案
      完成對保後,係由我暫時保管,經己○○、庚○○代為送件,至經理黃嘉欽批准前述6件貸款
      案後,我便替陳裕泰等6人在已用印之對保書上,代為填寫申貸金額及對保時間等內容,至於
      該6件貸款案之借據則由授信承辦人戊○○以電話通知貸款當事人陳裕泰等6人後代為填寫」等
      語,有台灣新竹地方法院函檢附甲○○於台北市調查處之筆錄附卷足憑,足認甲○○與被告
      乙○○、壬○○辦理借款及對保時,系爭借據及對保書上之金額均係空白,被告所辯,堪予採
      信。又甲○○明知被告乙○○、壬○○並無親屬關係,均係庚○○等集團所媒介之貸款戶或所
      利用之人頭戶,且均以2人共同持分之「麗緻天尊」土地建物作為擔保而申辦購屋貸款,申貸
      金額均超過2,000萬元,已逾該分行經理授信額度權限2,000萬元,須報請台灣銀行總行審核後
      ,方能決定准駁,然該分行經理黃嘉欽、副理陳金富、襄理陳瑞椿、領組甲○○無視銀行內部
      規定,對庚○○等人已逾該分行經理授信權限之申貸案件逕予放款,違背任務而圖利庚○○等
     集團成員,涉犯背信、圖利、偽造文書等罪嫌,業經台灣新竹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提起公訴,
     有上開檢察官94年度偵字第6119號、95年度偵字第3565號起訴書附卷可稽,由此可見甲○○明
     知被告乙○○、壬○○並非實際申請借貸之人,亦無借貸之意思,被告等僅係庚○○集團之人
     頭戶,並無合意借貸金額之必要,被告等既未要求於空白借據載明金額即簽名、用印,兩造顯
     未就任何借款及保證金額與原告達成意思表示合致;何況甲○○向被告等辦理借貸及對保時,
     己○○及庚○○僅將「麗緻天尊」房地買賣契約書交付甲○○,尚未將申貸書送件予原告,原
     告銀行亦未對被告等進行票信及債信查詢,甲○○係配合己○○及庚○○之要求而先辦理對保
     ,均據甲○○於台北市調查處供述明確,甲○○向被告等辦理借貸及對保時,原告尚未審查應
     准核貸之金額,甚至尚未收到貸款申請書,原告顯無可能就借貸、保證金額與被告等達成意思
     表示合致。
  2.證人甲○○雖於本院證稱:「我記得壬○○先到銀行,我先幫她對保,而後己○○陪同乙○○
     到銀行辦理對保,就是請他們來簽名用印,當時是我一個人辦理對保手續,借據上借款金額都
    有寫上去,他們也都知道才簽名,我有跟乙○○說,因為和壬○○負連帶責任,且金額這大,
     如果不想簽的話就不要簽」、「被告乙○○、壬○○同時簽2份借據,1份簽在借款人處,1份
     簽在保證人處」等語(見本院95年11月1日言辯論筆錄),惟證人甲○○於本院作證時,仍為
     原告銀行之受僱人,所為迥異於調查處之證述內容,顯屬迥護原告銀行利益之詞,自無可採。
     另原告大甲分行員工戊○○係辦理放款工作,告知被告貸款會撥入戶頭,業經戊○○證述在卷
     ,並未另與被告等為借貸金額之合意,亦堪認定。
  3.按契約之成立,須當事人就契約必要之點,互相為一致之意思表示,為民法第153條所明定,
     借款金額為消借貸契約成立必要之點,原告與被告乙○○間並未就消費借貸金額達成意思表
     示合致,已如前述,則系爭消費借貸即未成立
再按保證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於他方之
     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由其代負履行責任之契約,民法第739條定有明文。是以保證契約生
     效與與否,須以主債務之存在為前提,若無主債務之存在,則保證契約縱屬已為成立,揆其
     性質上既屬於從債務之性質,主債務既不存在,從債務自無從發生
。原告與被告壬○○所訂
     系爭保證契約,係擔保被告乙○○清償系爭消費借貸債務,須以系爭消費借貸契約成立為前
     提,系爭消費借貸契約既不存在,系爭保證契約亦不成立。
  4.從而,原告依消費借貸契約、保證契約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100萬元及利息、違約金,自屬無
      據,應予駁回。
(二)系爭消費借貸契約並未成立,被告乙○○受領1,100萬元是否為不當得利?原告是否為不法
       原因而為給付,不得請求返還?
   1.按不當得利須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雖有法律上之原因,而其後已不
       存在者,亦同,民法第一百七十九條定有明文。查原告於93年12月30 日撥入1,100萬元至
       被告乙○○於原告大甲分行之000000000號帳戶,為兩造所不爭,則被告受有1,100萬元利
       益,致原告受有1,100萬元損害。又原告係因系爭借款而撥入1, 100萬元予被告乙○○於原
       告大甲分行之000000號帳戶,業經載明於系爭借據第1條第1款,原告係基於系爭消借貸契
       約給付被告乙○○1,100萬元,自屬無疑。被告否認原告基於消費借貸契約給付1,100萬元
       ,委無可採。原告給付被告1,100萬元之原因行為系爭消費借貸契約,而系爭消費借貸契約
       ,自始未成立,已如前述,則原告所為給付即欠缺法律上之原因,被告乙○○因此所受利
       益,致原告受有損害,應構成不當得利。被告雖抗辯:原告大甲分行員工黃嘉欽、陳金富
       及甲○○夥同訴外人庚○○、己○○等人,以詐欺、背信、偽造文書等罪行,不法侵害被
       告之財產權,使被告二人負擔原本毋庸負擔之債務,原告就其員工出於不法原因為給付,
       不得請求被告返還等語。惟查,原告大甲分行員工黃嘉欽、陳金富及甲○○係涉嫌背信、
       圖利、偽造印文等罪嫌,並未涉及詐欺罪嫌,亦無不法侵害被告財產權之犯罪事實,有上
       開檢察官起訴書為憑,又原告給付被告乙○○1,100萬元之原因為消費借貸契約,並非出於
       不法侵害被告財產權之犯罪行為,難謂原告之給付原因具有不法,被告所辯,洵無可採。
    2.從而,原告依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被告乙○○給付1,100萬元及法定利息,自屬有據,
        應予准許。
(三)綜上所述,原告依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被告乙○○給付1,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
       告翌日即95年7月1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逾此部分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本件事實認定及判決之結果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經審酌均於判決結
         果無影響,毋庸一一贅述,附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97  年  12  月  2  日
民事第四庭 法 官 吳蕙玟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中  華  民  國  97  年  12  月  2  日
書記官 楊家印

-------------------------------------------

唸過債總的同學看看這個判決有沒有問題?

唸過民訴的同學看看到底應該是「選擇合併」還是「預備合併」?
將會發現實體法沒學好影響訴訟法的學習........



金融業的朋友們!
借據上面的金額等契約必要之點未填載會影響契約的成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中東 的頭像
    文中東

    文中東

    文中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